伊拉克旅行日記 6

伊拉克旅行日記 6

第八天 12月23日 星期六

今天吃過早餐,離開納西里耶之前,先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,稱為納西里耶文化博物館。資料顯示這是一所迷你博物館,只是名稱頗為嚇人。到達後,原來只是一座比民居稍大的單層平房,但外國人的入場費竟與巴格達的博物館相同,15塊美金,真搶錢。

IMG_20181223_084445 IMG_20181223_084705

 

館內分為幾間展廳,首先是有關古文物的現代畫作,然後由史前時代開始,按先後陳展出土文物。可惜的是很多只為複製品和一些放在其他地方的文物照片。真正是原物所謂鎮館之寶,就是一個前4世紀的陶製禮儀用具(香爐)。另一部分較為吸引的是一批壓印泥版的圓柱形印章,刻工非常精巧。也有些不是圓柱體,而像現代的平面印章。其他展品則較小型,重要性亦遜於巴格達的。舘長女士也在,我們禮貌地和她合照。

離開納西里耶,我們前往底格里斯河的沼澤區。車行個多小時,路的兩旁是一些濕地和水溝(或運河),可以行駛長而窄的機動舢舨。當到達著名的以蘆葦桿紥結成的房屋,原來是一座集會會堂,保養良好。它是由多組大半米粗的蘆葦桿捆紥成圓拱形巨柱支撐,正門前的兩支更加巨型,天花和牆壁都是由蘆葦編織成的,室內的空間就如一支大圓筒。和其他地方的會堂一樣,沒有檯椅傢俱,全鋪著地氈,前端有講壇,掛上壁畫。會堂面積超過二百平米,可容百人以上聚集。這是就地取材建設的典型例子,因為附近沒有樹木,只有蘆葦。

IMG_20181223_120357

會堂外是一條運河,河底以水泥鋪成,寬約5米,停泊著十多條長型舢舨,河岸就是露天的垃圾堆。有小鐵橋橫跨其上,一隊小學生正過橋放學回家。我拍攝時,被一群街童圍著,要和我自拍合照。

我們繼續前往吃午飯的村子,因附近沒有餐館,我們在一民居享受本地風味的午餐。這民居亦由蘆葦桿建成,只是較小和簡陋,但設備齊全,應是經常接待訪客的地方。大家在地氈上席地而坐,烤魚、烤雞、烤羊肉都是放在地氈上,用發泡膠盒盛載,用手取食。我們吃完,接待我們的老伯用獨輪車將發泡膠盒、膠盒及吃剩的食物運載到馬路的另一邊的河邊傾倒。那裡已滿滿是這種垃圾,可是這種現代產物不會自然分解,千年不化。講笑說:「二手年之後,有考古學家在這兒發掘,証實二千年前的人用發泡膠盒盛載雞骨,然後放在博物館展覽。」

伊拉克2018 031 IMG_20181223_135335

飯後,到沼澤區乘舢舨觀光。車行不久,即到所謂碼頭,其實只是水邊一堆蘆葦桿而已。這裡泊著約10艘長型機動舢舨,每艘坐4-5人,都是直接爬上去坐下。「舨長」以長木桿將舢舨撐開至較深水地方,然後啟動馬達。頓時水花四濺,舟上乘客衣物自然沾濕,不要緊,一會自然吹乾。我們6、7條舢舨在蘆葦水道中爭先恐後地向前衝,舟上人又彼此揮手,互相拍攝。水道上空的飛鳥不多,只見兩邊都是挖深河道時堆起的積土,蘆葦因現時是冬季都已枯萎。不時見岸邊有以蘆葦桿建成的小屋和放養的水牛。有時對面有舢舨運貨而至,又互相揮手示意,和其他地方的伊拉克人之待客熱情並無二致。

IMG_20181223_140924 IMG_20181223_141657 (1)

我們到了一座「島」,上岸四周觀賞拍攝。有幾間無牆㣿蘆葦屋,鋪了地氈,張了布幕,相信漁民或牧牛者會在這裡暫時居住。體會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後,我們回到車上繼續行程,向巴士拉進發。

在平原上行車,老遠就看到一座銀白色的圓頂建築物,以為是清真寺。靠近才知是紀念戰爭烈士的紀念館。正門樹立了獨特的紀念碑。兩旁是近百個白石築成的無名墓碑。進入館內,空洞的空間,只在地下層放置了陣亡將士的照片和名牌,令人有肅殺的感覺,更感到因戰爭而死亡者的無奈。

再繼續行程,不久,到達一觀景台,就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匯流成阿拉伯河,向東南流向波斯灣之處。河水都很清,含沙量不高。幼發拉底河那邊建有一座鐵製浮橋,汽車行過發出砰砰之聲,可以作區別。

約7時,到達䌓華大城巴士拉。街道寬敞整潔,商業繁榮,新大廈林立,因附件出產石油故也。我們入住Shams Al-Basra酒店,並在此吃自助晚餐。

第九天 12月24日 星期日

今天在酒店吃早餐,除了十幾種芝士外,其他食物很少,幸而有熱香餅加上兩隻煎蛋,也算不錯了。

8時半離開酒店,有團友想去郵局寄明信片回家,可是這天是假期,只好在門外拍照留念。去參觀巴士拉博物館,相信這是史上最超級迷你博物館。就在阿拉伯河邊一座薩達姆所建的行宮的地下大廳中,有十來個玻璃櫃,胡亂擺放著可能是本地區附近的出土文物。完全沒有文字介紹,亦不按文物種類放置,排列不分年代先後,完全由觀看者自行解釋。收集較多的是小型到銀白色的玻璃製香水或香料瓶,最小的只有3cm高,頗為透明,亦有不少伊斯蘭作風的窗飾。其他的尚待館方處理。門外有一㸥牌子向西方各大博物館致謝,希望他們能更完備。

IMG_20181224_092058 IMG_20181224_085926

IMG_20181224_091006 IMG_20181224_091810 IMG_20181224_091556

離開大廳展區,爬上二樓,有廣大的露台,可以眺望阿拉伯河的景色。但因沒有維修清潔,所有地方都鋪上厚厚的泥塵,有些房間完全破壞,堆滿垃圾。

伊拉克2018 007 伊拉克2018 014

說起垃圾,我們行經在民居中間的一些河道(或說是污水溝),水色墨黑,臭氣熏天,上面浮滿了各種塑膠廢物,以飲用水的膠樽最多,其餘是會浮的垃圾。剛見有一輛吊車將在溝中用網撈起的垃圾吊起,倒在馬路上,而溝中的工人就用長竿將垃圾收集到網中,於是溝中可以見到污黑的水了。

可能是因為自來水衛生質量無保證,所以人人都飲用瓶裝水。用完膠樽隨處掉,結果落在河溝裡,成為垃圾。花費人力撈起來,堆到垃圾場;一場大雨,又重新沖回污水溝。如此循環不息,永無盡頭。

經過跨越污水溝的小橋,進入一間藝術中心或畫廊,有畫家在此作畫及展示作品。有些女團友還得到畫家送贈的畫冊呢!隔壁是另一公眾場所,進門是一大堂,有演講台,並有音響設備,台下有數十座位。四面的二樓是迴廊,並有其他如辦公室的房間。據負責人介紹,這是一個文化藝術中心,可供市民表演音樂、戲劇或其他文娛活動。迴廊的四周掛著人物畫像和美術作品,可知這地區生活環境雖然較差,但無妨礙藝術文化的發展,是很好的現象。

對面是一座大屋,進後有迴廊大堂及天井花園。迴廊鑲砌了彩色玻璃,陽光照進時,房子頓時五彩繽紛。這大屋原是百年前當地猶太人社區的聚集點。當時的猶太人掌握經濟命脈,地位非常重要。二戰時期,統治這裡的土耳其政權曾欺壓猶太人,所以當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後,猶太人都挾著巨款離開,加入以色列國,以致這裡成為無主物業,現由當地社區接管。

IMG_20181224_111403 (1) 010 006

另一邊是一所幼兒院,因正是中午放學時間,學生們在校園中遊戲,有些家長在接學生回家。團友們見小孩子玩秋千椅,急急衝前拍攝,差點碰倒一些小朋友。有些小女孩戴頭巾,有些沒有,可能與家長的信仰有關。

巴士拉是個比較開放和西化的城市,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服飾比中部內陸的人民更顯西化(或中化)。所謂中化,就是店舖中的商品,超過九成是中國運來的,若無中國貨物,伊拉克人實在無法生活。

我們回到市中心在一間很西化的餐廳吃午餐,有點似Wendy’s,有炸雞、牛扒、羊扒等,又有漢堡、熱狗、比薩、意粉、汽水和果汁供應。當時有一批附近醫學院的女生在吃飯,老關一見靚女頓時瞳孔放大,急忙取相機前往搭訕,除了一位不肯合作之外,其餘靚女皆擺甫士任影。經第二、三次努力,該靚女終被其熱誠感動,不單面向鏡頭,還留下電郵址。老關今次發達矣,但小心被老婆「合皮扭耳」。

飯後,往不遠處的碼頭乘船在阿拉伯河遊河。船較大,可容17-18人,有堅固的船頂,但船邊沒欄。我們分乘兩船,在青藍而潔淨的河水上你追我逐。船上的人則互相競拍。一路經過巨大的跨河大橋,從橋下穿過。看到原為薩達姆行宮的巴士拉博物館,再轉入河汊。河面頓窄,兩旁河堤上有人,有路,有屋。椰棗樹倒影在平靜的河面上,相影成趣。船行過,把倒影破成碎片。導遊在兩船之間跳來跳去,在船頂奔跑,又和各團友拍了肉緊的合照。因為明天就要分手,要把握機會。

伊拉克2018 087 伊拉克2018 091 伊拉克2018 077

回到碼頭,吸引目光的是泊在岸邊那艘藍色的巨型遊艇「巴士拉和風號」Basrah Breeze,船長82米,是薩達姆於1981建成的豪華遊艇,現變成遊覽船,人民都機會乘搭。

上岸後,前往保安嚴密的時代廣場。其繁華程度一如香港的時代廣場,樓高三層,名店林立、百貨紛陳,幾乎以為身在香港,無法與伊拉克拉上關係。唯一分別是全身烏黑的女士和阿拉伯文招牌。只是遊人不多,有些店舖全無顧客。我們在這商場停留2小時,一家鞋店正七折大減價。一看是土耳其產的(非強國產就好),看來美觀實用,價格驚喜。一雙拍得住Timberland的行山鞋只需18美元,另一雙生膠底軟皮鞋16美元。兩對合共港幣二百多元。貪新忘舊之下,決定拋棄原來那雙沾滿泥濘的舊鞋,一於穿新鞋回家。各人又在超市買了不少本地特產如椰棗、乾果等。我也買了杏仁和開心果各半公斤。商場中有一間Lai Style,是中國人所開的,幾萬方尺的鋪位,全是強國貨。我還和掌櫃的青年老闆傾談幾句,並合拍了照。

今晚是平安夜,我們一起吃聖誕大餐。在餐廳門外,有巨型露天柴爐為我們烤了16條伊拉克國菜--烤鯉魚,每人半條。雖然外面烤得焦黑,但裡面嫩滑肥美。放棄刀叉,用手把幼骨揀出來。另外還有烤雞和羊肉、沙律、水果、汽水任飲。各人大快朵頤,興盡返回酒店休息,明天收拾回家去了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